促進技巧

 

敲法

輕敲肌腱或肌腹增加自主性收縮,並且是微小快速的收縮。

建議於肌腹輕敲三五下。

 

刷法

可用電動牙刷於該肌肉上皮膚快刷。可施作於維持姿勢之伸肌。

目前對於刷法的療效維持時間仍無確切的定論,且刷法的治療時間長度及力道也有待研究。

 

冰刺激

利用冰刺激增加肌肉反應,同時可有止痛效果。

 

伸展

伸展分三種方式: 快速伸展、拉長伸展、長時間伸展。

以快速伸展為例,可以促進肌肉收縮,抑制拮抗肌收縮。

原理是刺激肌縮的primary ending增進單突觸反射的肌肉收縮。

 

關節擠壓

透過關節擠壓可以增加人體對於關節位置及動作的感知,進而促進對動作的控制。

在關節表面進行擠壓,可以促進姿勢伸肌的穩定。

慢速的擠壓可以抑制動作控制;分段式的擠壓則可以促進肌肉控制。

輕度擠壓: 沿骨長軸擠壓可抑制肌肉收縮(減少抽筋)。

重度擠壓: 增加肌肉收縮。

文章標籤

陳寶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 ) 

2.   呼吸閉氣法

3.   發聲法 (劍道)

4.   腰帶法 (重訓腰帶、居合道腰帶)

5.   瑜珈 (???)

6.   冥想 (???)

7.   護具

文章標籤

陳寶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上了解剖列車的帶狀課程,覺得真的把精神與身體整合得很好,
其中一堂是王偉全醫師利用補充微量元素、調整筋膜骨架來處理痛症


如過藥物及手法都沒辦法將頑疾解決,會利用功能療法或是家族排列等來解決
感覺架構非常完整,因為怕自己忘記這些,趁著今天狀況不好,乾脆來記錄這些 :P

 

陳寶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的纖維(結締組織)網路,
可依空間分為背側體腔及腹側體腔。

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以及腦膜等,
都位於背側體腔,
腦脊髓液在其中作為一個創造脈波以及傳遞能量的角色。

背側體腔剛好吻合了傳統醫學中的太陽經脈的的分布走向,
腦脊髓液的流動同時也符合了
易經所述的太陽寒水以及經脈理論的經水學說

另外,背側體腔更重要的是「督脈」,
要時時刻刻保持著「頂頭懸」的直線狀態,
才能使氣血經水得以流通,
一旦督脈打直後,經水氣血流通後,
全身的經絡筋骨才得以徹底放鬆,
「形如槁木」身體如乾透的木頭般輕靈
「墮肢體」四肢彷彿不存在般地輕盈

這些也是太極、瑜珈、皮拉提斯等強調核心肌群訓練的原因
惟有將腹側體腔的肌肉穩穩的向內收縮,
才能好好的將背脊挺直,使氣血得以流通,矯正姿勢,回到一切的平衡。


文章標籤

陳寶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身體是一本活生生的自傳,歲月在我們身上留下無情的痕跡,
經年累月的焦慮也會使肌肉產生永久的變化;
生命早期因循而來的怯懦、退縮、昂然或苟且的性格,都會深植我們的神經中樞裡。
在肢體心靈的循環中,心理特性的養成無疑必須受到於生理的約束。
心理上的悲哀會感染給肉體,同樣心理經驗在肉體上留下的印記,
也使得心理無法真正的擺脫過去。身體會以某種方式將資訊呈現出來。

身體像是我的奴隸,我們帶著身體上課、工作、趕路。
我們有沒有善待我們的身體?我們有沒有給身體它所需要的食物?有
沒有足夠的休息?有沒有充分的運動和氧氣?

互依的身心我和肢體的關係可說是形影不離,一起工作、休息。
花時間調教身體,以契合自己的要求。

一個人的個性不僅可以從行為模式看來端倪,
也能由觀察肢體形狀及動作等生理層面而勾畫出來。
每條肌肉的張力總合起來就是我們的肢體表情。

生物能治療法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以身心合一的觀點來面對情感上失調問題

肢體心靈的互動關係形成的五大因素為:1.遺傳2.體能活動3.情緒與心理活動4.營養5.環境。
其中情緒活動與心理習慣對於肢體心靈持續發展的影響卻是最深遠的。
我們的情感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姿態、動作、呼吸和成長。
並且一點一滴地儲存在我們的身體結構裏。

羅夫教授(Ida Pauline Rolf)畢其一生對於醫學持續的研究與貢獻,由生化的微結構開始到整個人體的姿勢結構整合成了完整的系統­―「結構整合法(structural intergration)」―一套對肌肉施以強力按摩及調理的治療法。

羅夫教授認為肌肉及筋膜的僵硬都是緣於不良的身體使用習慣,無論是生理上或情感上的,錯誤的使用習慣包含靜止或行動狀態的姿勢不良,會導致肌肉及筋膜組織緊縮、僵化,在這種情況下肢體的活動將喪失原有的協調與活力,無法維持適度的彈性與平衡,而肢體的持續僵硬也會使情感的彈性範圍縮小。情感上的受創,例如經歷過短暫的恐懼、悲哀或憤怒之後,通常會表現出某種態度,即特定情感的表徵。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情緒會造成氣血上的變化,《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云:「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而氣血上的變化連帶的對人體的「皮、脈、肉、筋、骨」產生相對應的影響。

再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如果一直處於某種姿勢,那麼常用的肌肉就會不斷重複備使用,其他少被使用的肌肉就會被大腦或神經「遺忘」,長期下來,姿勢就被固定住了。所以,如果時常置身於某種強烈的心境下,或者一再重複相同心境,就會養成一般所謂的「習慣模式」,而肌肉結構也就固定下來,就如同把情緒「儲存」在身體裏。微觀來說,有些肌肉會縮短變厚,有些會受到連接組織的侵犯,還有些與侵犯的連接組織結合而硬化。一旦產生這種情況,生理上的姿態便無法改變了,雖然這並非刻意造成的結果,但的確無法透過思考或聯想而扭轉。這種定型的生理反應也會造成固定的情感反應模式,由於情感無法在身體內部自由流轉,其流通範圍便日益縮小,以致侷限在封閉的狹小區域內。於是對外在情況也無法採取立即反應,自然流露感情。從此以後,個人的生活、行動、存在方式都以一成不變的態度回應。

可喜的是,目前臨床上,無論是心理學或是物理治療方面,均發現僵化的肌肉以及封閉的情感,可以經由按摩治療或是姿勢矯正,逐漸地逆轉。治療過程中,藉由對肢體的大力按摩,鬆弛肌肉和筋骨,並增強肢體的整合姿態,消弭長年累月所積壓的創傷,重新銜接人體內部的自然流動與平衡。另外,心理學則是利用非語言的姿勢、行為,作為自我暗示,逆轉舊有僵化的行為模式;當肌肉、軟組織之間的損傷被重新修復,平常少使用的肌群被重新喚醒,那麼氣血就得以重新以正確的方式運行、循環,而人體的機能恢復,心神及情緒也就得以安定。

文章標籤

陳寶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